大武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大武口區建設自治區鹽堿地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園區實施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索引號 | 640202089/2025-00024 | 文號 | 石大政辦發〔2025〕6號 | 生成日期 | 2025-03-12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發布機構 | 大武口區科技局 | 責任部門 | 大武口區科技局 |
石大政辦發〔2025〕6號
星海鎮、區直各相關部門:
《大武口區建設自治區鹽堿地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園區實施方案(2025—2026年)》已經區人民政府第7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組織實施。
??
??
??
大武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3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大武口區建設自治區鹽堿地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園區實施方案(2025—2026年)
??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特色產業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科技創新樣板,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意見》《自治區科技廳關于批復建設2024年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的通知》(寧科農字〔2024〕4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圍繞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作出的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統籌推進“六新六特六優+N”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在鹽堿地特色產業開發、鹽堿地土壤改良、耐鹽堿新品種培育、鹽堿地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人才引育等方面,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引進轉化一批創新成果、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型和產業示范龍頭企業、引進培養一批較高水平科技人才團隊,打造產業集群發展、科技支撐有力、集約經營顯著、生產設施完備、綠色發展突出、輻射帶動明顯的自治區鹽堿地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形成以水土漁農綜合利用、特色菌菇農業循環利用、現代農業高效利用為主要模式,與生態環境相適應,與農業生產條件相匹配的鹽堿地高效利用空間布局和農業創新發展格局。
二、建設任務
(一)培育壯大鹽堿地食用菌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撐。按照《古田縣與大武口區菌菇產業對口協作方案》《大武口區食用菌產業鄉村振興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以食用菌循環農業示范園為核心,建設菌種擴繁實驗室、工廠化菌棒生產基地、科普研學基地,推進鹽堿地特色食用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發展;充分利用周邊地區果樹、玉米芯、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作為菌棒生產原料,降低菌棒生產成本,推廣“工廠化集中制棒、生態分散出菇”的菌菇種植新模式,發揮隆惠村“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分工合作優勢,產業園集中制棒,整體提升菌棒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率;建立健全廢棒統一回收機制,加快廢棒、菌渣循環利用,探索廢棒、菌渣的二次種菇、發酵床墊料以及肥料化、飼料化、基質化、能源化等循環利用,提高廢棒、菌渣在鹽堿地改良方面的生態效益,形成集“菌種篩選、菌種擴繁、菌棒生產、菌菇栽培、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冷鏈物流、精深加工、菌棒處理、菌渣有機肥還田”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鏈;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人才引育,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組建專業技術團隊,針對新品種培育、高效栽培技術、本土栽培基質、栽培營養液、食用菌保鮮加工、菌渣有機肥還田等重點技術領域開展研發,落實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強化科技創新對食用菌產業的引領支撐,打造鹽堿地食用菌循環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牽頭單位:區科學技術局,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區教育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星海鎮)
(二)建設規模化冷涼蔬菜種植,打造高標準蔬菜種植基地。依托百果園“三個零”技術示范產業園,集中規模化種植BLOF“三個零”(零肥料、零農藥、零化學激素)農產品,采用有機肥熱處理技術改良鹽堿土壤,根據土壤營養、作物需求精準施肥,實現規模化冷涼蔬菜高標準種植和提質擴產;打造以高標準冷涼蔬菜種植為主,以農業觀光與農業種植體驗為輔,以蔬果采摘、田間超市、農民培訓、農業科普為特色的農旅融合基地;通過整合區域資源,創建本地生態標簽,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建設成為集農業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果蔬綠色生態示范園。(牽頭單位: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配合單位:區科學技術局、區文化體育旅游廣電局、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星海鎮)
(三)加大螺旋藻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實現微藻產業價值升級。整合優化科技資源,在目前智能化養殖溫棚的基礎上,探索螺旋藻混合養殖等高效養殖技術,實現從平面養殖到立體養殖的空間突破,提高螺旋藻質量,挖掘增產增效潛力;加大高值化產品研發投入,在保健食品、健康飲品的基礎上,開發藻藍蛋白、螺旋藻多糖等系列產品,推動螺旋藻產業價值升級;拓寬螺旋藻應用場景,開發以螺旋藻粉、藻渣為原料的水產飼料添加劑,促進螺旋藻產業與水產養殖業融合;充分發揮現有營銷渠道,利用螺旋藻片、螺旋藻方便面、菌絲方便面、猴頭菇咖啡、猴頭菇檸檬抹茶、猴頭菇奶茶等特色產品優勢,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和影響力,實現微藻產業多元化發展。(牽頭單位:區科學技術局,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星海鎮)
(四)發展鹽堿地現代設施漁業養殖,培育漁業全產業鏈提升。充分發揮現有水產種業領軍企業創新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推廣鹽堿地棚塘接力養殖、鹽堿水域生態放養、鹽堿池塘多生態位養殖、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等多種堿地水產養殖新模式,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積極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開展耐鹽堿水產新品種選種馴養、鹽堿水質綜合改良調控等共性技術和區域性適用技術研發推廣;利用“池塘-稻田、池塘-抬田”等水土一體化工程技術,將降鹽排堿與精準養殖結合,形成“田(稻)-塘(魚)-渠(鹽)”復合生態示范,實現鹽堿地環境綜合治理和漁業協調發展;以高附加值現代漁業提升為重點,發展鱘魚魚子醬等高端特色水產業,依托石嘴山市富慧翔鱘鰉魚子醬加工產銷基地,形成集鱘魚繁育、鱘魚養殖、魚子醬加工及貿易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牽頭單位:星海鎮,配合單位:區科學技術局、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五)推廣漁農綜合利用生態種養,打造魚菜共生特色品牌。以星海鎮棗香村為重點區域,集中連片發展現代化設施大棚,打造高標準現代智能農業示范溫棚園區;推進循環水、進排水處理等設施升級改造,構建節地、節水、節能、環保、高效的生態種養格局;開展智能控制、智能裝備物聯網集成應用,實現對溫室環境監測和水質參數的智能化監測和控制;加強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示范推廣機制和專家團隊,深入開展“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拓展“魚菜共生”產業鏈條,通過魚菜配比方案、魚菜種養模式技術創新,挖掘產業功能,提高綜合效益;積極開展種植合作,對接產品市場資源,優化訂單銷售模式,進一步拓寬農戶的產品銷售渠道;引導和加強品牌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發展。(牽頭單位:星海鎮,配合單位:區科學技術局、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六)打造高水平現代農業發展平臺,促進現代生產要素聚集。依托大武口區現代農產品加工園,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的思路,打造集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為主要功能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以星海鎮隆惠村為中心,輻射星海村、果園村、棗香村、祥河村等周邊村集體,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帶動上下游產業和前后環節緊密相連,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立足食用菌菇、冷涼蔬菜、特色瓜果、水產等優勢產業,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開展加工轉化、品牌營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積極創新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建立與農戶、農民合作社“保底+分紅”等利益聯結關系,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牽頭單位: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配合單位:區發展和改革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科學技術局、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星海鎮)
(七)推進青貯飼草規模化種植,提高鹽堿地綜合開發效益。充分發揮“良種+良法”配套推廣優勢,持續強化產業鏈協同;加強飼草育種新技術研發及耐鹽堿特色品種篩選及培育,推出綜合治理解決方案,促進種植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合作開展土壤改良與調控研究,針對不同鹽漬化地塊特點,通過添加鹽堿地改良劑、微生物菌劑及菌渣有機肥,調整土壤pH值和離子平衡,降低土壤鹽堿度,提高土壤肥力;建立鹽堿地全生育期農情遙感精準監測系統,通過對青貯飼草全生長期生長狀況跟蹤和農情診斷,提供精準施肥、變量施藥、精準灌溉等方面的數據指導,實現從種植端溯源到耕種管收的全過程數字化和可視化管理,打造以數據和模型為支撐的農業生產數智化場景,提高鹽堿地生產效率和綜合開發效益。(牽頭單位:星海鎮,配合單位:區科學技術局、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區自然資源局)
三、考核指標
力爭到2026年,園區總產值達到1億元,積極培育自治區級龍頭企業,建立鹽堿地特色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2套,制定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規程5項,企業或團體技術標準7項,新增鹽堿地綜合利用面積800畝,累計鹽堿地綜合利用面積10000畝。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家、各類科技型企業6家,積極搭建各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載體,完成各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8項;培育科技特派員6名、鄉土專家10名,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10期,培養專業技術人員15人,培訓農戶100人次。通過資源要素聚集和發展模式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帶動鹽堿地特色水產、食用菌種植、設施農業技術水平提升,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和資源共享,形成鹽堿地治理和鹽堿地特色農業綜合利用示范效應,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制。按照“政府抓總、企業落實”原則,成立由大武口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各有關部門為成員的園區建設工作專班,建立完善園區建設管理協調機制,配齊配強工作力量,委托石嘴山市星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運營,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農村發展、園區發展、主導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構建“上下聯動、部門互動、行業促動”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調度研判,加強監督考核。各相關部門、園區運營單位、項目實施企業要強化協調配合,集合各方資源、統籌管理和協調解決問題,加強政府與村集體經濟、園區企業相互溝通,落實各項具體工作。各部門細化明確建設任務、完成時限和責任主體,形成季度調度、半年總結、年度考核工作機制,確保各項建設任務如期完成。加強園區建設、資金使用、日常管理和監督,定期對項目和工程進行跟蹤評估,協調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區科學技術局跟進做好考核工作,及時通報工作進展、創新舉措和工作成效。
(三)強化專業指導,優化發展環境。根據《大武口區政府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合作協議》,明確園區建設技術依托單位為寧夏農林科學院,由寧夏農林科學院負責組織區內外相關領導專家,聘請相關領域專家,組建園區專家委員會。園區專家委員會受園區工作專班的委托,負責園區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技術創新研發、科技項目申報,為園區建設提供咨詢和技術指導,并參與相關論證、評審、驗收、評估等工作。
(四)強化資金統籌,加大保障力度。園區專項資金以科技項目的方式組織實施,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通過專家評審、會議研究等程序規范確定,主要用于開展鹽堿地高效利用產業創新、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園區建設經費來源主要為自治區級財政投資500萬元(其中300萬元作為前期建設經費,200萬元視后期驗收情況予以撥付),區級財政配套資金200萬元,整合各類金融及社會資本投資400萬元和企業自籌1900萬元。采用政府引導、企業自籌、財政補助等多渠道融資等方式,實行貸款擔保、政府貼息等政策,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園區,發揮財政資金對園區發展的引導激勵作用。
??
附件:大武口區建設自治區鹽堿地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園區工作專班
附件
??
大武口區建設自治區鹽堿地高效利用農業科技園區工作專班
??
按照園區建設要求,為充分調動發揮各部門之間作用,做到上下銜接、齊抓共管,確保園區各項建設任務和目標如期完成,成立園區建設工作專班,現將組成人員及相關職責明確如下:
組??長:劉??強??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石嘴山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副組長:張筱雯??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谷??亮??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任怡蓮??石嘴山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成??員:卞偉光??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陸占斌??區教育局局長
魏文超??區科學技術局局長
任曦鵬??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
曾??龍??區財政局局長
張曉磊??區自然資源局局長
馬曉云??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朱玉紅??區文化體育旅游廣電局局長
劉??寧??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局長
??董存利??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局長
王??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
路朝喜??星海鎮黨委書記
聶??宏??石嘴山市星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工作專班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區科學技術局主要負責同志兼任。由區科學技術局、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星海鎮及石嘴山市星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各抽調1名業務骨干,具體負責建設工作的組織實施、協調推進、督導考核、新聞宣傳、材料撰寫、資料整理等。各成員單位指定1名聯絡員,原則上由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擔任。為確保園區各項建設指標、任務的順利推進落實和及早發揮實效,委托石嘴山市星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園區的運營機構,主要負責按照區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設任務計劃,逐項分解和推進落實,確保各項建設任務保質保量完成;組建具有豐富園區管理運營工作經驗的團隊,負責科技園區后期運營工作;為企業提供成果對接、創業管理咨詢、項目推介、融資投資、人才引進、科技創新等服務活動。若工作專班成員遇人員調整變動,由繼任者自然接替,履行成員職責,不再另行發文。